正規微整培訓學校介紹PTP技術與黃褐斑治療
黃褐斑是最常見的面部色素紊亂性損容性皮膚病之一,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近年研究發現其形成除外色素細胞功能紊亂、色素沉積過度,還與血管因素、炎癥因素、皮膚屏障功能破壞以及光老化密切相關。目前多種方法方案用于黃褐斑治療,療效不盡同。治療仍存在挑戰,尤其光電類治療仍不被作為臨床治療的首選,但多項公開文獻研究顯示了積極的治療效果。
調Q激光用于色素性皮膚疾病的治療基于1983年Anderson 和 Parrish提出的選擇性光熱作用理論。隨著對黃褐斑激光治療的不斷認識,QS-1064nm Nd:YAG的大光斑、低能量、多遍的激光治療模式廣泛應用于亞裔國家。
這種治療技術被稱為“laser toning”,其原理基礎是亞細胞選擇性光熱作用,色素顆粒被選擇性破壞而黑素細胞保持功能完整。治療溫和、并發癥發生率低和無停工期是這種激光治療的優點。然而,仍存在一定的治療缺陷,效果維持時間短和色斑復發是主要問題。而較短的治療時間間隔和多周期的治療因光毒性累積導致功能性黑素細胞數量和色素顆粒減少產生的色素減退或點狀白斑是最嚴重且較難改善的并發癥。
鑒于傳統單脈沖的“laser toning”治療技術對黃褐斑治療安全性的考量,新的調Q激光物理技術被不斷優化并應用于臨床。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于2012年批準韓國路創麗公司的雙脈沖調Q Nd:YAG激光用于黃褐斑患者的治療,這是第一個獲批準的調Q激光用于黃褐斑治療。QS1064 nm Nd: YAG激光快速雙脈沖Q-PTP技術將傳統單脈沖進行優化分割為間隔80us的雙子脈沖,每子脈沖與標準單脈沖相比具有相對弱的峰值能量。但雙脈沖以很短的間隔被連續照射,能量協同累積,實現了比單脈沖更高的靶向黑色素體的峰值能量(見圖示)。高的峰值能量快速提升了靶色基的溫度,導致壓力變化,從而以振動波的形式有效地破壞色素體。Q-PTP技術大大降低了單脈沖激光峰值功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調Q激光的光聲作用,而減弱了單脈沖強光熱作用潛在副作用的可能,從理論上更好的詮釋了亞選擇性光熱作用的治療原理。
多篇臨床研究應用該項激光技術對女性黃褐斑患者進行療程治療,通過對MASI分數、色素指數以及主觀評估進行整體評價黃褐斑色斑顯著改善好,且無顯著并發癥發生,報道輕微和可耐受并發癥包括紅斑、干燥、疼痛和瘙癢。這與傳統單脈沖技術相比具有更高安全性。研究證明,該項技術提供了安全、有效更適合東亞人的黃褐斑調Q激光治療方案。
斑馬魚實驗研究證明與單脈沖模式和間隔較長的雙脈沖模式相比,斑馬魚黑色素在80us間隔和0.3J/cm2劑量的雙脈沖模式下被快速清除。照射后4周,黑色素細胞再生最少,也未見細胞死亡。臨床觀察兩種脈沖模式均明顯改善了黃褐斑,但mMASI評分和L值無顯著差異。雙脈沖模式下觀察到激光后紅斑持續時間短和疼痛感受更輕微。另有研究通過電鏡觀察到雙脈沖模式較小的角質細胞和黑素細胞損傷而表現出溫和的治療作用。在相同治療參數下雙脈沖和單脈沖具有類似的色素破壞作用,而雙脈沖治療后PAR-2、促炎轉錄因子和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水平顯著低于傳統單脈沖模式。選擇性消除色素同時盡量減少細胞損傷和鄰近組織炎癥不良事件,這提示雙脈沖技術具有更少的皮膚紅斑、炎性反應以及色素異常的風險。該研究從組織細胞學水平驗證了QSNY激光Q-PTP快速雙脈沖技術的安全性和優勢所在。
參考文獻:
[1] J Cosmet Laser Ther, 2017,19(1):2-12.
[2] Int J Womens Dermatol,2017,21;3(1):11-20.
[3] J Invest Dermatol ,2010,130(9):2333–2335
[4] Dermatol Surg, 2016,42(4):507-512.
[5] Ann Dermatol, 2015,27(6):751-755.
[6]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7,10(7):40-42.
[7] Ann Dermatol, 2016,28(3):290-296.
[8]J Dermatolog Treat, 2014,25(3):212-217.
[9]J Cosmet Laser Ther, 2017,19(2):114-123.